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身体界线的历史演进与后人类的建构趋向凯瑟琳

来源:微计算机信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主持人语随着现代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,身体被抛入更加扑朔迷离的语境之中,有关后人类乃至超人类的言说则因此兴起。那么,人类真的能够超越身体而进入无限增殖的虚拟空

主持人语随着现代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,身体被抛入更加扑朔迷离的语境之中,有关后人类乃至超人类的言说则因此兴起。那么,人类真的能够超越身体而进入无限增殖的虚拟空间中吗?身体变化的界线到底在哪里?即将到来的时代应该称为后人类还是超人类?在本组文章中,三位学者展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。

刘慧姝教授解读了凯瑟琳·海勒( Hayles)的后人类思想,认为她从控制论的角度探索后人类观念的生成机制,消解了横亘在有机体和技术之间的虚拟边界,揭示了身体的物质性与信息技术交互建构的可能性,展现了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边界被扩展到后人类疆域的具体机制。通过诸如此类的阐释,一个同时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异质空间已经生成,“人类”话语与“后人类”话语则共存于不断变换的结构之中,而这本身就体现了后人类思想的建构特色与理想追求。

简圣宇教授强调“后人类”范畴与人工智能的关系。他发现人工智能条件下的人机关系牵连出重新思考主体性的坐标系,提供了重新研究身心关系的可能性。在由此产生的具有吊诡意味的语境中,人类开始了自己超越自然身体范畴的感官延伸进程,在这个过程中,人类主体性也因此进入了超越古典范畴的持续扩容状态,与此同时,自然人类向人工智能让渡主体性的序幕也不知不觉被掀开。主体性让渡所产生的风险须被正视。在当下采用后人类纪视野考辨身体审美及相关理念问题,有助于我们超越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前沿的学术问题,在“未来未至”之时即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
王坤宇副教授聚焦人工智能电影这一新兴艺术样式,探讨了它所牵连出的身体美学问题。他认为身体是艺术具象化的核心对象之一,是理解人工智能电影的重要关枢。通过引入基因工程、增强外骨骼、缸中脑等多个要素,人工智能电影生发出数种后人类身体模型。不过,变中之不变乃是身体的重要性:身体既是人工智能影像所建构的世界的核心要素,又是接受这一运动影像的客体,还是促成这一过程-关系事件发生的主体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就可以预演人工智能电影的前景。

凯瑟琳·海勒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,著名的后现代文学批评家,主要研究科学、文学与技术的关系,在后人类批评方面成就卓越。随着当前科技文化的发展,人们将信息作为身体表达的必要代码,相信信息不仅能在不同材料的基质之间循环且自身还不被改变。海勒描绘了人机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,展现了人类身体界线的变动历程,勾勒了后人类如何被建构的过程。第一阶段强调信息如何失去“身体”,即如何被概念化,成为与物质形态相互分离的实体;第二个阶段揭示电子人如何在二战后被塑造为技术产品与文化偶像;第三个阶段是关于历史建构“人类”如何逐渐让位于建构“后人类”。

一、人类与后人类的关系

在后人类的诸多观念中,海勒最为关注的是人类与后人类的界线问题。“后人类”的概念尽管能从社会学、伦理学、科学、文学等角度去探索,“但无论是后人类本身(智能机器人)还是后人类观念,都可以先放到控制论的发展历史中去理解”[1]。海勒揭示了后人类观念的演进线索:控制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机器人,而当机器人威胁到人类的主体地位时,后人类的观念才会出现,随后才有这种观念体现在文学艺术之中。

在计算机的初创时代,为了让“智能”成为符号处理的固有属性,消除了人类的具体形象。研究者们围绕图灵测试努力尝试消除具体形象,最重要的是形式的生成和信息形态的控制。人类的身份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信息形式,而不是实体化的规定和表现。

图灵测试是为了证明机器能进行思考,莫拉维克测试则旨在证明机器可以成为人类意识的储存器,即为各种使用目的服务的机器可以变成人。“图灵暗示,重新协商人类与机器的界线,将会涉及的不仅是将‘谁能思考’转化为‘能思考什么’的问题”[2]序言,它还包括有必要追问自由主体的其他特征,因为它在区分表现的身体与再现的身体方面至为关键。表现的身体在电脑屏幕的对面,呈现为人类的血肉之躯;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。图灵测试已然证明表现的身体和再现的身体之间能够重叠,甚至能重新结合成一个单一的性别身份。技术的介入使得两个身体密切联系,再现的身体与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主体不再分离。一旦人们进入测试所规定的控制论范围,测试会将人的意志、愿望和知觉胶结成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,“在这个系统中,再现的身体和表现的身体通过不断灵活变化的机器界面结合起来”[2]序言。不管受试者对表现在屏幕上的实体赋予怎样的认同,在系统运转之下都已变成后人类。目前关于“后人类”的阐释虽然各不相同,但共同的主体都体现为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。后人类看重信息化的数据形式,轻视物质性的事实,后人类认为意识或观念只是偶然现象,并非是笛卡尔之前的将意识当作人类身份的中心,人的身体原是人类要学会操控的假体,利用另外的假体来拓展或代替身体就变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。在后人类看来,“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、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、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,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线”[2]4。

文章来源:《微计算机信息》 网址: http://www.wjsjxx.cn/qikandaodu/2021/0707/497.html



上一篇:认真回复信息的人最值得深交
下一篇:作品信息

微计算机信息投稿 | 微计算机信息编辑部| 微计算机信息版面费 | 微计算机信息论文发表 | 微计算机信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微计算机信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