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身体界线的历史演进与后人类的建构趋向凯瑟琳(8)

来源:微计算机信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海勒的探索促进了关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前瞻性思考,推动了后人类思潮中建构论的深入发展。她清除了后人类威胁论,否定了后人类是反人类或毁灭性的

海勒的探索促进了关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前瞻性思考,推动了后人类思潮中建构论的深入发展。她清除了后人类威胁论,否定了后人类是反人类或毁灭性的观点,通过强调重新认知与人类主体边界的拓展,导向了有助于塑造人类形象与扩张人类功能的积极建构思想。海勒历史辩证地展现了人类到后人类的演变历程与动力基础,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求实态度与物质性的实践特色,以科技文本和文学文本交互对应的视角考察了人机关系的变迁路线,揭示了科技进步、物质、信息与虚拟身体演进的关系,探寻人类与后人类的连续性与断裂关系,尽管在人类具身认知领域探索不足,简化了后人类发展的有益资源。海勒采取开放的心态对待后人类的现状与未来,精心勾勒了有益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长期共存的图景,她希望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共享生存的星球甚至我们自己,体现了后人类思想的建构特色与理想诉求。

[1] 海勒,刘宇清.科幻电影与后人类思潮:凯瑟琳·海勒访谈[J].电影艺术,2018(1):129-134.

[2] 海勒.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:文学、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[M].刘宇清,译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.

[3] GIBSON W. Neuromancer[M].New York: Ace Books, 1984.

[4] DELILLO D. White noise[M].New York: Penguin,1996.

[5] CALVINO I. If on a winter’s night a traveler[M]. Trans. WEAVER W. New York: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, 1982.

[6] 哈拉维.类人猿、赛博格和女人:自然的重塑[M].陈静,译.开封:河南大学出版社,2016:321.

[7] WOLFE B. Limbo[M].New York: Random House, 1952.

[8] WILLS D. Prosthesis[M].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1995.

[9] MATURANA H, VARELA F. 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: the realization of Living[M].Dordrecht:D.Reidel ,1980:48.

[10] VARELA F J, THOMPSON E, ROSCH E.The embodied mind: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[M].Cambrige: MIT Press, 1991.

[11] HUTCHINS in the wild[M].Cambridge: MIT Press, 1995:36.

[12] BEAR G. Blood music[M]. New York: Ace Books,1985.

[13] PERRIMAN C. Terminal games[M]. New York: Bantam,1994.

[14] POWERS R. Galatea 2.2: a novel[M].New York: Farrar Straus Giroux, 1995.

[15] STEPHENSON N. Snow crash[M].New York: Bantam,1992.

[16] lATOUR B.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[M].Cambridge,Massachusetts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3.

主持人语随着现代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,身体被抛入更加扑朔迷离的语境之中,有关后人类乃至超人类的言说则因此兴起。那么,人类真的能够超越身体而进入无限增殖的虚拟空间中吗?身体变化的界线到底在哪里?即将到来的时代应该称为后人类还是超人类?在本组文章中,三位学者展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。

刘慧姝教授解读了凯瑟琳·海勒( Hayles)的后人类思想,认为她从控制论的角度探索后人类观念的生成机制,消解了横亘在有机体和技术之间的虚拟边界,揭示了身体的物质性与信息技术交互建构的可能性,展现了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边界被扩展到后人类疆域的具体机制。通过诸如此类的阐释,一个同时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异质空间已经生成,“人类”话语与“后人类”话语则共存于不断变换的结构之中,而这本身就体现了后人类思想的建构特色与理想追求。

简圣宇教授强调“后人类”范畴与人工智能的关系。他发现人工智能条件下的人机关系牵连出重新思考主体性的坐标系,提供了重新研究身心关系的可能性。在由此产生的具有吊诡意味的语境中,人类开始了自己超越自然身体范畴的感官延伸进程,在这个过程中,人类主体性也因此进入了超越古典范畴的持续扩容状态,与此同时,自然人类向人工智能让渡主体性的序幕也不知不觉被掀开。主体性让渡所产生的风险须被正视。在当下采用后人类纪视野考辨身体审美及相关理念问题,有助于我们超越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前沿的学术问题,在“未来未至”之时即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
王坤宇副教授聚焦人工智能电影这一新兴艺术样式,探讨了它所牵连出的身体美学问题。他认为身体是艺术具象化的核心对象之一,是理解人工智能电影的重要关枢。通过引入基因工程、增强外骨骼、缸中脑等多个要素,人工智能电影生发出数种后人类身体模型。不过,变中之不变乃是身体的重要性:身体既是人工智能影像所建构的世界的核心要素,又是接受这一运动影像的客体,还是促成这一过程-关系事件发生的主体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就可以预演人工智能电影的前景。

文章来源:《微计算机信息》 网址: http://www.wjsjxx.cn/qikandaodu/2021/0707/497.html



上一篇:认真回复信息的人最值得深交
下一篇:作品信息

微计算机信息投稿 | 微计算机信息编辑部| 微计算机信息版面费 | 微计算机信息论文发表 | 微计算机信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微计算机信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